
发布日期:2025-04-09 11:12 点击次数:119
急性胃肠炎,中医称上吐下泻,简称“吐泻”。此为临床常见多发病。发病甚急。
1.胃苓丸
【组成】苍术(米泔水炙)45克,橘皮45克,厚朴(姜炙)45克,茯苓45克,白术(麸炒)45克,泽泻30克,猪苓30克,甘草18克,肉桂15克。
【制法】水丸、蜜丸。上药共轧为细末,和匀过80~100目细罗。制水九:取上药粉,用冷开水泛为小丸,晒干或低温干燥,分装备用。
制蜜丸:取炼蜜〔每药粉300克,约用炼蜜(120℃)360克,和药时蜜温100℃]与上药粉搅拌均匀,成滋润团块,分坨,搓条,制丸,每丸重9克,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水丸每次服6克,日服1~2次,温开水送服,蜜丸每次服一丸,日服1~2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消胀利水。
【主治】由湿浊中阻,消化不良引起的呕吐泄泻,胸腹胀满,
小便短少,大便溏泄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。屡用效佳。忌食生冷油腻食物,孕妇慎用。
2.香橘丹
【组成】苍术(米泔水炙)540克,橘皮540克,香附(醋炙)540克,法半夏360克,山药(炒)360克,莲子360克,白扁豆(炒)360克,枳实360克,薏苡仁(麸炒)360克,砂仁180克,厚朴(姜炙)360克,泽泻180克,山楂(炒)360克,甘草180克,六神曲(麸炒)360克,木香90克,麦芽(炒)360克,白术(麸炒)540克,茯苓540克。
【制法】蜜丸。以上十丸味,共轧为细末,和匀过80~100目细罗。取炼蜜〔每药粉300克,约用炼蜜(110℃)420克,和药时蜜温100℃]与上药粉搅掉均匀,成激润团块,分坨,提条,制丸。每丸重3克。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小儿每次服一丸,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。周岁以内小儿酌减。
【功能】理脾止泻、健胃消食。
【主治】由停乳停食引起的脘腹胀痛,呕吐泄泻,不思饮食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》.屡用效佳。
3.香薷丸(一)
【组成】香薷2400克,紫苏叶1200克,藿香1200克,茯苓1200克,木瓜1200克。甘草600克,檀香600克,丁香300克。
【制法】蜜丸。将上药共轧为细粉,和匀过80~100目细罗,再取炼蜜[每药粉300克,约用炼蜜(120℃)600克,和药时蜜温90℃]与上药粉搅拌均匀,成滋润团块,分坨,搅条,制丸,每丸重9克。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,每次服1~2丸,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祛鲁化温。
站群论坛【主治】由伤暑伤湿引起的发热头痛,履痛泄泻,呕吐恶心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》.屡用效佳。
4.香薷丸(二)
【组成】藿香4800克,木瓜1689克,檀香729克,茯苓7296克,丁香729克,甘草3456克,欲苏叶4800克,香薷1920克。
【制法】蜜丸。将上药共轧为细粉,和匀过80~100目细罗。再取炼蜜〔每药粉300克,约用炼蜜(110℃)600克,和药时蜜温90℃]与上药粉搅拌均匀,成滋润团块,分坨,撞条,制丸,每丸重7.5克。待丸药冷却后,每丸药300克。另取朱砂细粉5.7克为衣,再用金箔包裹。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2丸,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祛暑散寒、止吐止泻。
【主治】由暑手感受寒湿引起的惜寒发热,头痛牙修,胸腹胀满,胃脘疼痼,呕吐,泄泻等症,
【附记】引自《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》。屡用效佳。
5.理中丸
【组成】党参90克,白术(麸炒)90克,干姜90克,甘草(炙)90克。
【制法】水蜜丸,将上药共轧为细粉,和匀过80~100目细罗,制密丸:取炼蜜〔每药粉300克,约用炼蜜(120℃)330克,和药时蜜温100℃]与上药粉搅拌均匀,成滋润团块,分坨。搓条,制丸。每丸重6克。分装备用。制水丸:取上药粉,用冷开水泛为小丸,晒干或低温干燥,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资丸:每次服1~2丸,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,小儿的减,水丸:每次服3~9克,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。小儿酌减。
【功能】理肿健同、温中散寒。
【主治】由脾胃虚寒引起的呕吐泄泻,胸满酸痛,消化不良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。屡用效佳。忌食生冷油腻。体热者忌服。
6.周氏回生丹
【组成】五倍子60克,檀香9克,木香9克,沉香9克,丁香9克,甘草15克,千金子霜30克,红芽大戟(醋炙)45克,山慈菇45克,六神曲(麸炒)150克,麝香9克,雄黄9克,冰片0.9克,朱砂42克。
【制法】糊丸、水丸。上药除朱砂、雄黄、麝香、冰片单放,六神曲单放(若制水丸,六神曲可与鲜药同研)。先将雄黄研为细粉,朱砂研为极细粉,千金子霜、麝香、冰片各研为细粉,余药五倍子等九味共研为细粉,合匀过80~100目细罗。再混合套色:取朱砂细粉18克(余下留作挂衣用)置乳体内,依次与雄黄、麝香、冰片、千金子霜细粉研匀,再陆续与五倍子等细粉用套色法,配研均匀,过罗。
制糊丸:先取方中六神由轧成细粉,加水适量,制成稠糊。取糊与上药粉搅拌均匀,分坨,提成细条,括为小丸,置通风干燥处阴干。再取干丸用方中剩余朱砂细粉24克为衣,阴干。
制水丸:取上药粉,用冷开水泛为小丸,阴干或低温干燥。再取干丸用方中剩余朱砂细粉24克为衣,阴干。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,每次服10粒(约1.5克),生姜汤或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祛暑散寒、健胃止痛。
【主治】由中暑受寒、饮食不节引起的呕吐泄泻,腹中绞痛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.屡用效佳。孕妇忌服。
7.八宝红灵丹
【组成】朱砂30克,硼砂(炒)18克,麝香9克,火硝30克,礞石(煅)12克,金箔50张,明雄黄18克,冰片9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以上八味各单包。先将火硝、明雄黄分别研(切勿同研》为细粉,朱砂研为极细末,麝香、冰片先后研细过100~120目细罗,其余除金箔外,将硼砂、礞石共轧为细粉,和匀过80~100目细罗。再混合套色:取朱砂细粉置乳钵内,依次与明雄黄、麝香、冰片、硼砂、碌石细粉研匀,最后加人火硝,用套色法陆续配研,和匀过罗。再将金箔五十张,陆续配研和匀,贮癌备用,匆令泄气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0.3~0.9克,日取1~2次。小儿的减。吹入鼻孔亦可。
【功能】清热解毒、镇静开窍。
【主治】由外感暑邪引起的头晕胸闷,腹痛吐泻等症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。屡用效佳。忌辛辣,油腻等食物。孕妇忌服。
8.急敢丹
【组成】牙皂360克,藿香360克,茯苓480克,橘皮240克,苍术(米泔水炙)300克,槟榔(炒)300克,五加皮240克,厚朴(姜炙)240克,细辛120克,百草霜120克,灯心炭480克,闹羊花240克,牛黄72克,麝香120克,朱砂120克,冰片120克,明雄黄12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以上十七味,朱砂、雄黄、麝香、冰片、牛黄单包,分别研为细粉,过100~120目细罗。余药牙皂等十二味,共轧为细粉,和匀过80~100目细罗。再混合套色,取朱砂细粉置乳钵内,依次与明雄黄、麝香、牛黄、冰片细粉研匀,再与牙皂等细粉用套色法,陆续配研,和匀过罗即成。贮瓶备用,勿令泄气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股0.9~1.2克,温开水冲服,小儿酌减。外用喃鼻少许,或用白酒调敷患处。
【功能】开窍、解毒、辟秽。
【主治】由感受时邪引起的头昏腹痛,呕吐泄泻,四肢厥冷,
牙关紧闭以及痈疽疮疖等症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天津市固有成方统一配本》,屡用效佳,孕妇忌服、忌闻。
9.青梅膏
【组成】青梅(4月中句黄梅季节采集的)若干千克。
【制法】膏滋。将上药洗净去核,捣烂榨汁,用布过滤,贮广口淡盆(陶毫)中,置于炭火上蒸发水分,浓缩至饴糖状。待冷,凝固如胶,贮人瓶中备用,放置多年不坏,且越久越佳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用时取青梅膏溶化于开水饮服。小儿可加些白糖送服。成人每次取纯青3克(小儿视年龄大小的减),日服3次,饭前服。若急性重症,须加大用量才可奏效,
【功能】酸做收涩、止吐止泻。
【主治】急、慢性胃肠炎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菜《民间秘方治百病).屡用有效。
10.丹矿散
【组成】樟丹、朱砂、枯矾各等分,鸭胆子减半,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为细末,用生枣肉捣烂,与药粉同捣如泥,调和为丸,如黄豆粒大,朱砂为衣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1~5岁每最0.75克:6~10岁每服1.5克:11~15岁每服3克;16岁以上每服4.5克,将丸粒用针穿起,在植物油灯上烧成焦炭,研为细末,用米汤送服。如呕吐饭后服,如盘图饭前服。
【功能】燥湿解毒、止吐止泻。
【主治】急、慢性胃肠炎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菜《民间秘方治百病》。屡用效佳。
11.治痢干糖浆
【组成】儿茶312.5克,糖粉2000克,山楂937.5克,苦参937.5克,地榆937.5克,白头翁937.5克,地锦937.5克,石榴皮625克,黄芩937.5克,青木香625克。
【制法】糖浆。先取青木香、儿茶分别研碎,过筛,细粉备用。粗粉与其他药渗和混匀,加水煎煮2次,每次煮2小时,合并煎液,过滤,滤液浓缩至浸膏状,加入两倍量的95%乙醇搅匀,放置24小时,吸取上清液,于残渣中再加乙醇使含醇量达60%,搅匀,过滤,两次醇液合并,回收乙醇,浓缩成浸膏状,稍冷加入细粉和糖粉,混合均匀,压过16日筛,烘干即得。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0克,日服3次,白开水冲服。
【功能】清热和中、消积化食。
【主治】消化不良。胃肠炎,细菌性痢疾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湖南中草药制剂方剂选编》。屡用效佳。
12.附姜扶阳膏
【组成】炮姜30克,附子10克,食盐5克,葱白60克。
【制法】音药。先将前3味药共研细末,人系白共捣烂如泥,和匀成膏状,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用时每取本膏30克,外数于双手心劳宫穴和神阙穴上,包扎固定。每日换药1次,中病即止。
【功能】温中扶阳。
【主治】急性胃肠炎,大伤元气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棠《手部疗法治百病》。屡用效佳。
13.天香膏
【组成】天麻90克,小茴香60克,附子60克,菟丝子60克,川芎60克,木香30克,川乌30克,草乌30克,干姜30克,白芷30克。
【制法】膏药。用香油1500毫升入诸药熬枯去渣,再加入黄丹熬膏,摊时每500克入丁香、乳香、没药、肉桂细面各3克和匀,每贴4.2克重(净油),收贮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。化开摊布贴脐部。
【功能】散寒止痛、利水止泻。
【主治】胃肠炎,久泻,腹痛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.屡用效佳。孕妇忌用。
14.朱黄散
【组成】朱砂1.8克,雄黄2.1克,牙硝12克,正麝香0.6克,荜拨0.6克,煅硼砂3克,明矾3克,梅片3克,正金箔20张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各研为极细末,混合均匀,过筛,贮瓶
密封备用。勿泄气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成人每次服0.6克,小儿酌减。先将药粉放在惠者舌根下,后用阴阳水(沸水与冷水各半)送服。
【功能】清热解毒、通窍止泻。
【主治】急性胃肠炎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骨棠《百病中医膏散疗法》范水邦祖传秘方。屡用膜验,效佳。
15.三香三皮散
【组成】青皮、陈皮、大腹皮、木香、藿香、芜活、泽泻、独活、胆南星、薄荷、蚕砂、槟榔、白芷、甘草各9克,香薷、枳壳、木通、厚朴、半夏各15克,柴胡、麦芽、猪苓各12克,扁豆、条芩、枯芩、神曲各18克,葛根24克,滑石、赤苓各3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以上二十九味,共研极细末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,重者:每次服6克,符日服2次;轻者;每次服3克,每日服3次。均为温开水或淡盐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祛风利湿、理气化痰、健脾止泻。
【主治】急性胃肠炎。
【附记】引白程爵棠《百病中医膏散疗法》陈淑慧祖传秘方。屡用效佳。大部分患者于服药后2~3日症状好转,有效率达100%。
16.二术散
【组成】白术(土炒)、苍术(土炒)、茯苓各15克,陈皮、吴茱萸各10克,丁香、泽泻各3克,白胡椒2克,草果5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细末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外用,用时取药末3~5克(小儿3克),直接填脐或以姜汁调和成膏,贴敷肚脐上。外用胶布固定,24小时取下,未愈者可换药2次,最多5次。散药后应保持药层湿润,可用圆形棉垫盖上,并用绷带扎住。
【功能】健脾温胃、利程止泻。
【主治】吐泻(胃肠炎)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骨棠《穴位贴数治百病》。屡用效佳,一般用药2~5次即愈。
17.七味楂藤子丸
【组成】榼藤子仁(炒)250克,毛叶巴豆茎及叶250克,蔓荆子及叶250克,黑香种草子250克,胡椒15克,阿魏3克,墨旱莲草汁适量。
【制法】水丸(药汁丸)。先将前六味药共研细末,以愿早莲草汁适量调和为小丸,阴干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3~6克,每日服3次,温开水送服。外用,研末以麻油调帮患处。
【功能】祛暑和中、解痉止痛。
【主治】吐泻腹痛,胸闷胁痛,头痛发热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1985年版。此系像族验方。屡用效佳。
18.小儿四症丸
【组成】紫苏叶48克,广藿香、陈皮、厚朴、炒麦芽、炒白术、苍术、茯苓各32克,半夏(制)、神曲、山楂、猪苓、泽泻、天花粉各24克,白芷、枯梗、砂仁、滑石、琥珀各16克,木香6.4克。
【制法】蜜丸。以上廿味药,共研细末,过筛和匀,炼蜜为丸,每丸重3克,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一丸,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。周岁以下小儿酌减。
【功能】发散风寒、健脾消食、利尿止泻。
【主治】小儿暑湿泄泻,呕吐腹痛,脘腹胀闷,消化不良感受风寒。发热怕冷,身热尿少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。屡用效佳。总食生冷油腻食物。
19.六合定中丸
【组成】广藿香、紫苏叶、香常、白扁豆(炒)各16克,陈皮、茯苓、木瓜、厚朴(姜制)、枳壳(炒)、山楂(炒)、枯梗、甘草各48克,木香、檀香各36克,稻芽(炒)、六神曲、麦芽(炒)各192克。
【制法】蜜丸。以上十七味药共研细末,和匀过筛,炼蜜为丸,每丸重9克,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丸,日服2次,可用温开水成姜汁化服。
【功能】祛暑除湿、和理脾胃、消食和中。
【主治】急性胃肠炎。由内热蓄湿、中暑感寒所致之头痛身
热,呕吐恶心,四肢酸懒,胸腹胀满,吐泻腹痛。
【附记】引自宋代陈师文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。屡用神效。贮藏置室内干燥处。
20.分水神丹
【组成】藿香叶80克,甘草10克,滑石33克,白术(麸炒)43克,车前子(盐水炙)33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过筛,贮施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3~5克,日服2次,温开水或淡姜汤送服。
【功能】清热祛暑、利尿止泻。
【主治】由牌胃不和,受暑受寒伤水所致之恶心呕吐,腹痛水泻,小便不利,身热烦躁等症。
【附记】引自清代张嘉《张氏医通》。屡用神效。禁忌生冷油腻。孕妇忌服。
21.枳实导滞丸
【组成】大黄200克,枳实(炒)、神曲(炒)各100克,黄芩、茯苓、川黄连(姜汁炒)、白术(炒)各60克,泽泻40克。
【制法】水丸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过筛,水泛为小丸,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,每次服6~9克,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祛湿清热、消积导滞。
【主治】由肿胃湿热引起的胸满腹痛,消化不良,积滞泄泻。或下痢脓血,里急后重。可用于急性胃肠炎及痢疾初起。
【附记】引白《中药成药学》。屡用神效,忌食生冷、油腻食物。
22.暑湿正气丸
【组成】广藿香、半夏、青木香、陈皮、丁香、肉桂、苍术、白术、茯苓各100克,朱砂、硝石各10克,硼砂、雄黄各6克,金礞石4克,麝香、冰片各3克。
【制法】药汁丸。以上十六味药,先将广藿香、苍术、陈皮加水煎煮2次,滤汁去渣,合并泄液,加热浓缩至浸膏状,再将余药共研为细末,掺入浸膏中混匀,泛为小丸,阴干,分装备用。或将上药共研细末,另政滑石15克,生姜5片,煎水泛为小丸,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3克,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,
【功能】辟秒散寒、止痛止泻。
【主治】暑月受凉,恶寒头痛,腹痛吐泻,肢体酸重,舌淡苔白。可用于急性胃肠炎,食物中毒,消化不良所致的呕吐,泄泻,腹痛等症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。屡用效佳。孕妇忌服。
23.解表化痰丸
【组成】冰片3克,细辛、干姜各5克,乳香、没药、薄荷各8克,陈皮、枯梗、白芷、白附子、柴胡、枳壳、厚朴、猪牙皂各10克,黄芩、百合、天花粉、前胡、白芍、木香各12克,诃子肉、香薷、独活、八角、茴香、荜拨各15克,茯苓、荆芥、紫苏各20克,甘草6克,川芎9克。
【制法】蜡丸。以上三十味药,共研细末,用冷开水泛丸,每丸重3克,外用蜡包好,分装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1丸,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解表化痰。
【主治】吐泻痰壅,腹痛,突然昏迷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。屡用效佳。孕妇忌服。
24.麝雄至宝丹
【组成】麝香18克,硼砂、枯矾、龙骨各96克,芒硝、朱砂各120克,海螵鞘150克,樟丹20克,雄黄400克,寒食面40克。
【制法】水丸。上药共研细末,以冷开水泛为小丸,阴干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0.6克(7~15岁0.3克,7岁以下酌减),温开水送取,
【功能】祛暑辟初、和中止痛。
【主治】寒湿失调,呕吐腹痛,纹肠霍乱,膨闷腹胀,山岚瘴气,水土不服,中暑中寒,舌淡苔白,脉弦紧。可用于中暑及急性胃肠炎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。屡用效佳。孕妇忌服,总食生冷油腻及辛辣食物。
【制寒食面】
灰面一斤,再用半斤,水调成稠,赶成薄片两块,将灰面包合在内,周遭捏紧勿漏缝,于清明日蒸熟,布条搂住,悬挂当风处阴干,入缸收藏,随疮大小研末,或水或油、蜜调敷,治诸疮神效。
25.麝香救疫散
【组成】麝香0.6克,冰片0.6克,牛黄0.6克,朱砂6克,牙皂4.5克,藿香4.5克,半夏3克,薄荷3克,陈皮3克,贯仲3克,防风3克,枯矾3克,白芷3克,甘草3克,茅苍术1.5克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为极细末,和匀过筛,贮瓶备用,勿滥气。
【用法】口服,每次殿3克,日服2~3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清暑辞浊、开窃安神。
【主治】暑湿霍乱,上吐下泻,腹痛转筋,流行时疫,水土不服,伤暑中恶,头晕目眩,猝然昏倒,不省人事,牙关紧闭,时有语语,院腹闷胀,欲吐,苔腻等。可用于中暑,急性胃肠炎,急性肠炎,各种昏厥,伤寒,副伤寒等病症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》。屡用效佳。凡热毒炽盛,邪入心包的种昏惊厥患者,总用;对阴血不足,舌红少苔,神昏烦躁者,也不可应用。孕妇忌服。
26.圣济十香丸
【组成】丁香15克,苏合香15克,檀香15克,沉香15克,木香15克,安息香15克,香附15克,白术15克,高良姜15克,麝香15克,熏陆香15克,朱砂15克,冰片15克,荜拨30克,诃子皮30克,犀角屑30克,姜厚朴30克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【制法】蜜丸。上药共研细末,炼蜜为丸,如稻桐子大,阴干。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5丸,日服4~5次,温开水送下。
【功能】温通开窍,理气止痛。
【主治】中恶,霍乱不佰人,院腹胀痛,心胸闷痛,泛泛欲呕,不思饮食,两胁胀痛,嗳气不舒,胸痛,呕吐,泄泻,呃逆及猝然昏倒,不省人事等。可用于暑病夹痧,暑病兼寒,急性因肠炎,昏厥,胃脘痛,胸胁痛,冠心病心绞痛等病症。
【加减】若见暑病兼痧者,可用藿香、通草、省头草、大腹皮、紫苏、连翘等煎汤送服:暑病兼寒者,可用香薷、藿香、白芷、厚朴、苍术、淡豆豉等煎汤送服;呕恶,嗳气,呃逆明显者,用生姜、竹茹煎汤送服。
【附记】引自宋代《圣济总录》。屡用效佳。凡痰热内盛的神昏窍闭,阴虚的胸胁院腹诸痛等忌用。孕妇忌用。
27.清暑化湿丸
【组成】青蒿穗9克,京半夏9克,淡豆豉9克,佩兰12克,茵陈12克,鲜生地12克,陈皮3克,川黄连3克,蔻仁3克,苍术6克,广木香6克,鲜藿香6克,甘露消毒丹(中成药)9克,鲜荷叶边一块(约6克)。
【制法】水丸。先将上药烘干,共研细末,冷开水泛为小丸,阴干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6~9克,日服2次,温开水送取。
【功能】清暑化显。
【主治】急性胃肠炎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王渭川方。屡用效佳。
28.红苓丸
【组成】红药子20克,土茯苓20克,丁香蓼25克,鱼腥草20克,马鞭草15克。
【制法】水丸。上药共研细末,水泛为小丸,阴干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6~9克,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祛湿健脾。
【主治】急性胃肠炎。
【加减】若兼有外感者,加糙苏20克,高根10克:饮食不节者,加大腹皮10克,寸朴10克:肿湿过盛者,加扁豆20克,苡仁米20克;脾阳不振,久泄而引起全身浮肿者,加肉桂、香附、干姜、去土茯苓;脾阴不足者,加乌梅、草石斛等;若为儿童泄之如绿鸭粪者,宜重用鱼腥草、马鞭草:带血者,加地锦即“奶子草”:腹痛重者,加米壳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那三岐方。多年应用,疗效满意。同时,用本方治疗消化不良、胃肠型感冒等肠胃病,也颜有效果。
29.银车散
【组成】车前子40克,金银花30克,防风20克,川黄连20克,鸡内金16克,藿香30克,神曲1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,上药共研为极细末,和匀过篇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9~15克,日服2次,温开水调服。
【功能】清热利尿、消食和胃。
【主治】急性胃肠炎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。屡用效佳。
30.马齿笕散
【组成】马齿笕30克,黄芩15克,蒲公英20克,藿香10克,川黄连10克,木香6克,生甘草6克,车前草30克。
【制法】散剂。上药共研极细末,和匀过筛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。每次服9~15克,日服2~3次,温开水酸。
【功能】清热解毒、利湿止泻。
【主治】急性胃肠炎。
【附记】引自《集验中成药》。临床屡用,疗效满意。
31.蔻连丸
【组成】肉豆蔻、川黄连各等份。
【制法】水丸。上药共研细末,冷开水泛为丸如绿豆大,阴干,贮瓶备用。
【用法】口服,每次服3~5克,日服2次,温开水送服。
【功能】消炎健脾。
【主治】慢性胃肠炎,消化不良及溃疡性结肠炎。
【附记】引自程爵棠《民间修方治百病》,屡用有效,久治效佳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