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1-24 17:44 点击次数:142
中医学家、经方家刘渡舟曾经诊治过一名特殊的咳嗽病人,不是说他的身份特殊,也不是他患的病特殊,而是诊治之后的结果出人意料。这是一位男性病人,面色黧黑,主要的症状是咳喘痰多,不能平卧,咳吐泡沫状稀白痰,脉弦紧,舌苔白滑。刘渡舟当时给他开了一个经方小青龙汤,两剂。患者拿着药方走了,两剂之后没有来复诊,也不知好了没有。第二年春天,这位患者又来看病,奇怪的是,这次面色苍白,身形羸弱。一问之下才知道,上次开方之后,按方服药效果很好,喘息咳痰都明显好转,夜能平卧,患者喜出望外,于是自作主张继续照方抓药,又服用了十二剂,没想到却发生头晕,心悸,失眠等证。自冬至节后,忽然有一天狂流鼻血,自己怎么都止不住,经某医院用电烙法止血,从那以后一直感到很虚弱,神疲乏力,所以又来求诊中医。这回又连服了几十剂补益药,体力才得以逐渐恢复。这个医案在《经方临证指南》里被称作“过服小青龙汤救逆案”,分析是因为患者自作主张服用小青龙汤太多,发散太过,导致阳气受损、肾精不固、伤阴动血而发生的变证。因此刘渡舟于此医案再三告诫:小青龙汤不可久服。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名方,《伤寒论》、《金匮要略》里关于小青龙汤的条文主要是以下几点:“伤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,干呕发热而咳”,“咳逆倚息不得卧”,“吐涎沫”。“伤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气”,是小青龙汤证最主要的特征,即表有寒邪,里有水饮。伤寒表不解,是指具有太阳病伤寒的表证,比如发热、恶寒、无汗、头项痛、脉浮紧,据前人医案,表证轻重有无并不重要,关键在于水气;心下有水气,是指胃脘部附近有水饮停聚,腹诊能听到明显的水气振动之声。水气津液凝聚不化,被寒邪激荡上逆,发为干呕,压迫肺脏就会咳嗽或喘息,这就是寒饮咳喘。寒饮咳喘有痰多、痰白、痰涎清稀的特点,反映在舌象上是舌淡胖,有齿痕,苔白润水滑;遇寒症状会更严重,甚至不能平卧,因为直立时水饮就下,症状可以稍缓,平卧则加剧,晚上几乎睡不了觉。这么厉害的水气是怎么形成的呢?民国名医姜佐景在《经方实验录》里指出,素嗜游泳者,多进果品冷饮者,远行冒雨露者,夙患痰饮为风寒所激者,容易得这种水气引起的寒饮咳喘。结合现代的情况来看,炎夏贪恋空调,过用苦寒及抗生素等药物,也是水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。刘渡舟曾总结,困于水气之人面部有一些典型特征:水寒阴邪损伤阳气,阳气不能上荣于面部,面部往往呈黧黑之色;双目周围可能呈现对称性黑圈,叫做“水环”;头额、鼻柱、两颊、颏下之皮肤易有黑斑,称为“水斑”, 这些都可以作为辨识小青龙汤证的参考。
小青龙汤由麻黄、桂枝、细辛、干姜、五味子、芍药、半夏、炙甘草、组成。方中麻黄、桂枝可发汗散寒解表,同时麻黄又能宣肺平喘,桂枝又有化气行水的作用,因此不论表证有无,显或不显,都可用麻黄、桂枝打开饮邪向上、向外发散的通道;干姜、细辛主要起温肺化饮的作用,又可助麻黄、桂枝解表祛邪;若纯用辛温发散,恐肺气过耗,因此方中又有五味子敛肺止咳,芍药和养营血;半夏化痰止呕,炙甘草益气和中,在方中也能起到辅助作用。全方诸药合用,解表散寒,温肺化饮,用于治疗寒饮咳喘较重者,疗效卓著,屡用屡效。小青龙汤证的寒饮内留,日久还可能郁而化热,出现口干、口渴、烦躁、舌红、苔黄、痰浊粘稠等热象,但同时仍然会呈现“心下有水气”这个特征,现在的一些肺炎也会出现这种情况(要注意和大青龙汤证、麻杏石甘汤证的表寒里热区分),此时可用小青龙汤加生石膏,即小青龙加石膏汤。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
站群论坛小青龙汤辛烈峻猛,往往喝一两次就可明显改善寒饮咳喘,但寒饮多伴随着心脾肺肾虚损,虽用小青龙汤暂时加以抑制,却往往并未根除,容易复发,症状减缓后,也可能还会有一些痰饮咳喘的情况,但已不是小青龙汤证,因此,正如文章开头医案所警示的,切不可长期服用小青龙汤。服用小青龙汤后的变证可能会有很多种情况,应辨证选用桂苓五味甘草汤、苓甘五味姜辛汤、苓甘五味姜辛夏汤、苓桂术甘汤、肾气丸等等进一步改善。当然,平时就要注意避免寒凉,饮食有度,防患于未然才是上上之策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