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发布日期:2025-03-25 00:12 点击次数:153
天气凉爽时,正常人吃饭不会出大汗,但有些人不管什么时候吃饭都是满头大汗,脸上汗珠子顺着脑袋往下流,前胸、后背如水流漓,大部分人都说是因为火力壮。真的是这样吗?
《灵枢经·营卫生会第十八》黄帝曰:人有热,饮食下胃,其气未定,汗则出,或出于面,或出于背,或出于身半,其不循卫气之道而出,何也?岐伯曰:此外伤于风,内开腠理,毛蒸理泄,卫气走之,固不得循其道,此气慓悍滑疾,见开而出,故不得从其道,故命曰漏泄。
出汗的原因,一是内因,其人内热壅盛,蒸腾阴液外出为汗;二是外因,外感风邪,风性开泄,易袭阳位,导致腠理失阖,阳气不能卫外而固,阴液自出汗。
出汗多好还是不好呢?老话讲“吃饭大汗,一辈子白干”。肯定不好啊!
365建站客服QQ:800083652中医认为“津血同源”“津能载气”“气随津脱”,汗属于津的一种。《素问》中提到“饮食入胃,游溢精气,上输于脾,脾气散精,上归于肺,通调水道,下输膀胱。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,合于四时五臓阴阳,揆度以为常也。”人体内的精气来源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,频繁出汗代表体内精气流失。
对于此类病人的治疗,常用的方剂如下:
1.桂枝加附子汤,伤寒杂病论云:太阳病,发汗,遂漏不止,其人恶风,小便难,四肢微急,难以屈伸者,桂枝加附子汤主之。
2.出汗的同时,脉濡,肢体困重,欲呕,这是湿邪内蕴、困脾的表现。平胃散加减。
3.一吃饭,就出汗,而且饭后还出汗不止。脉细弱,苔白,舌淡,便溏,食欲不振,倦怠乏力。这是脾虚的表现。脾虚补中益气汤加减。
365建站4.自汗和盗汗不止,还反复心悸心慌,一动弹就心乱跳,心烦,夜里睡不好觉,脸色发白,全身乏力,经常感觉口渴,喜欢和热水,手脚也不温乎,小便短少,舌质淡红,苔薄少津,脉象沉而结代。炙甘草汤加减。
5.汗出不止,自觉恶寒肢冷,背恶寒特甚,面色白,四肢清冷而肿胀,大便稀软,小便量偏少,口淡舌胖有齿印,夜难安卧,脉缓而弱。五苓散加减。
6.大汗出,脉象洪大而数,大烦渴者,白虎加人参汤主之。
7.在没有进行劳动或空气温度不高的情况下,仍然出汗较多,同时伴有恶风、气短、乏力、舌淡、脉虚弱等症状。玉屏风散主之。
8.针灸穴位:复溜穴。
[定位]在小腿内侧,太溪直上2寸,跟睫的前方。
[主治]水肿,腹胀,泄泻,盗汗,热病无汗或汗出不止,下肢痿痹。
可根据辩证情况,配合合谷、曲池、太冲、三阴交、足三里等治疗。
注:文中所列方剂、穴位仅供参考,由于个人体质不同,效果可能存在差异。必要时请寻求专业医师帮助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